【双周】康德思想是批判唯理主义的重要资源|盛洪

康德思想是批判唯理主义的重要资源

——在567期双周学术论坛上的评论 

盛洪

非常感谢李秋零教授在这儿给我们上了康德的一课!我不是专门学哲学的,但对康德还比较感兴趣,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经济学有关于市场和计划的争论,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经济自由主义的依据是不可知论。据说康德最后对休谟的不可知论予以了证明。物自体大家是看不到的,大家只是看到这个世界的表象。会不会是这样?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又觉得康德的理性主义特征极为明显,但也不知道怎么去整体地理解康德。我觉得刚才李教授讲的非常精彩,一个半钟头时间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应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它的重要性。首先,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教训,我们走的三十年的计划经济道路,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叫作唯理主义在作祟,“唯理主义”可能就是李教授讲康德说的“启蒙态度”,即把理性绝对化,理性成为支配别人,甚至强制性地支配别人的理由和根据。这种哲学带来的是对计划经济的认同,甚至实行的时候,可以说是最坚决的、用强制性手段实行所谓的理性设计的经济制度,应该说中国是这种现象最盛、灾难最深的国家。

我觉得刚才李教授讲康德的这样一种思想,在中国根本没有占主流,到现在为止,我猜测大多数教哲学的人恐怕没有像李教授这么教。我们在讲理性主义的时候,一定在或明或暗地讲唯理主义,这其实是中国特别可悲的地方,包括在现在也是如此。大家在构想理想社会的时候,实际上由唯理主义形成了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其实也包含了一种傲慢,对社会的傲慢,对民众的傲慢,其实这是中国的痼疾。所以,李教授这样讲康德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很高兴!

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康德就特别好理解。经济学家哈耶克从认识论走到哲学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在听李教授讲康德就觉得似曾相识,跟哈耶克有类似的地方。哈耶克强调一点,所谓唯理主义是什么?他就是认为不仅在一般原则上运用理性,去提炼一个原则去指导理性行为,而且在很多特定的行为中也要这样做。当然,哈耶克也强调,真正的理性主义恰恰也知道理性自身的边界是什么。

那么,边界在哪儿?哈耶克讲的很简单,大家知道,可以用文字描述的基本规则可以被视为理性的成果。此外有大量民众互动形成的规则我们不知道,而人类社会文明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在我们知道的领域里坚守基本原则,而在不知道的地方让自发秩序起作用。反过来来讲也很简单,假如我们真以为理性能够知道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用理性颁布一条命令让大家去执行,那么其实我们伤害了由人的自由行动导致的自发自序所带来的社会的好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棒的描述。

哈耶克在讲到自由的时候,他强调自由的可贵,不是我们知道自由到底有多好,是我们不知道,损坏自由会带来多大的坏处。所以哈耶克说,对于自由,对于自发的秩序,人类是理性不及的,既然是理性不及的,我们其实就不能够认识,也不应对之有所损害。康德是把自由从认知中排除出去,跟这个大概是一个含义。把它排除出去只有一个做法,最正确的做法是你要坚持一般的、抽象的原则,然后对其他你不知道的部分,让它自己自发地去演变。什么是一般的抽象的原则,什么地方是让自发的秩序自己去发挥作用?其实很简单,一般原则一定是不能伤害自由的原则。而这个时候,对自由保持敬畏,实际上就跟刚才李教授介绍康德的说法几乎一样,它就是一种信仰,就不是知识,你只能去敬畏它,因为你是不知道它的。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漂亮,能够让我们敬仰。很有意思的是哈耶克从来不提康德,我觉得他是从自己的思路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其实跟李教授介绍的康德非常相似。而这一点,我认为是在知识的传播上是特别失败的一点。

在中国特别有意思的是,经济学家真正懂哈耶克的微乎其微,真正理解哈耶克所谓理性不及的微乎其微,真正有意识去限定理性的应用范围的微乎其微。刚才讲的“无目的的行为”,最后合成为“有目的的结果”,这样一些东西本身不具备理性知识的特点,所以很难把握。欧陆哲学让人容易把握,比英美哲学更受欢迎,因为后者强调的不好去总结、不好去归纳、不好去表达,这就是失败。所以,我觉得能从康德哲学中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其实一直批判欧陆哲学,因为不知道康德有这样一套理论,如果他的思想能在中国哲学界,在中国知识分子脑袋里扎下根,那真是中国的大幸。而中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到今天为止都带着一种傲慢对待民众,包括中国人讲启蒙就是“我有知识,我要告诉你”。当初晏阳初等人到农村去,认为“农村农民就是愚昧啊!”这是很错误的理解,农民怎么是愚昧啊?农民完全是理性的。这种知识分子的傲慢其实在我们身上都有。一般人看重的是庙堂,不看重民间。一看老百姓,可能觉得他们特别可怜,需要去启蒙他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有哈耶克的资源,要有康德的资源,我们可以去纠正这一点,当然需要非常长的时日。

最后我想讲对“启蒙”这个词要辨析。我觉得“启蒙”这个词,在过去中国是指教小孩子知识;在西方最早是个动词,是让不信教的人信教,enlighten,就是让人眼睛发亮,让人看到东西,其实它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行为。我们说要“启蒙”的时候,很难想到像李教授介绍康德这样的“自我启蒙”,一定是启蒙别人,“启蒙”这个词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行为。当你讲的时候,你为什么跟别人有争论,原因就在这儿。能不能有另外一个词,来表达自我启蒙。自我启蒙就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立法,我觉得特别棒。但是这个启蒙是“启蒙”吗?我不知道德语是什么样,它在语义上会有歧义,就变成一个主客体的关系,你再说“此启蒙非彼启蒙”的时候恐怕就有问题。

比如像刚才李教授讲的康德说“每个人为自己立法”,这个就特别绕。是每个人到立法机构去投票吗?怎么让每个人为自己立法呢?从在哈耶克看来这是不冲突的。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然后跟别人互动,形成了合约、形成了规则、形成了习俗、形成了传统,这就是为自己立法。因为过去的习俗,英国的法律普通法就是从习俗中来的,奉行普通法就是尊重每个人为自己立法。习俗怎么来的?习俗就是每个人在互动中形成的规则。而只要你尊重这个习俗,把习俗提炼出来,你就是在尊重每个人的立法。但是这种立法怎么去理解为“启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近代以来有把立法之法和习俗、传统对立起来的倾向。所以我建议能不能把这两个启蒙给区分开来。谢谢大家!

 2017年2月24日

作者: flourish378

经济学家,儒家。

发表评论

了解 盛洪教授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